初期壩下游約100m處設置一座擋水壩與實際地形形成沉淀池,擋水壩型為均質土壩。雨季時,進入場內的雨水與尾礦混合之后,產生尾礦滲濾液。因尾礦中含有藥劑,故進入尾礦干堆場內的雨水均不能直接排放,由場內設置的排水斜槽-排水管、排滲帶引至下游沉淀池進行沉淀澄清處理,經處理后的尾礦滲濾液通過水泵抽回選廠循環使用或揚送至污水處理廠處理。為防止出現沉淀池內水位過高甚至出現漫頂事故,擋水壩設置溢洪道作為安全儲備。如遇極端暴雨天氣,將通過溢洪道下泄洪水。在選擇壩址過程中,主要是考慮存放干堆的容積能力、地質構造,而后者尤為重要,如果沒有掌握好,易出現安全隱患。
為了防止尾礦水滲入地下造成對周邊環境的影響,尾礦干堆場在擋水壩上游坡面、干堆場場區、暫存區以及下游沉淀池的底部、岸坡全部設置防滲層,以保證尾礦滲濾液對環境污染程度最小。
采用尾礦處理新技術,減少了企業環保投入, 同時大大提高了尾礦干堆場的安全程度, 為建設無排污口的零排放礦山做了一些工作, 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尾礦干堆技術已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
為了防止尾礦水滲入地下造成對周邊環境的影響,尾礦干堆場在擋水壩上游坡面、干堆場場區、暫存區以及下游沉淀池的底部、岸坡全部設置防滲層,以保證尾礦滲濾液對環境污染程度最小。
采用尾礦處理新技術,減少了企業環保投入, 同時大大提高了尾礦干堆場的安全程度, 為建設無排污口的零排放礦山做了一些工作, 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尾礦干堆技術已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